东方剑清

2019上半年观剧回顾

2019年上半年所有类型加起来总共看了34部,其中话剧14部,音乐剧10部,戏剧影像6部,音乐会芭蕾舞等其他类型4部。除了有两场是在伦敦看的,其余场次都在上海。

    7月前两周看了两部音乐剧一部芭蕾舞,不在上半年范围内,但是等年底估计也忘了有没有什么想法,顺手一起写了。

 

按时间顺序:

1月19日       高清放映《罗密欧与朱丽叶》

1月22日       音乐剧《歌舞线上》

2月10日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2月22日       高清放映《麦克白》

2月24日       高清放映《李尔王》

2月26日       音乐剧《摇滚学校》

2月27日       高清放映《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

3月9日        高清放映《哈姆雷特》

3月15日       高清放映《萨勒姆的女巫》

3月16日       音乐剧《赛貂蝉》

3月30日       四国法语香颂音乐会

4月1日        布里厄沃奇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4月4日        话剧《小妇人》

4月6日        话剧《课堂 Class》

4月13日       音乐剧《深夜食堂》中文版

4月20日       话剧《生活万岁》

4月26日       话剧《零祈祷》

4月27日       话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4月30日       话剧《仲夏夜之梦》

5月3日        话剧《安魂曲》

5月4日        话剧《“龙”的忧郁》

5月7日        话剧《安提戈涅》

5月10日       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

5月11日       话剧《钦差大臣》

5月12日       春天诗歌音乐剧场时间美人之歌

5月25日       话剧《大鼻子情圣》

6月1日        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中文版

6月2日        话剧《群鬼》

6月10日       音乐剧《悲惨世界》(伦敦)

6月12日       话剧《亨利四世下篇》(伦敦)

6月22日       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6月22日       音乐剧《长腿叔叔》中文版

6月23日       音乐剧《灰姑娘》中文版

6月28日       芭蕾舞《天鹅湖》彩排场

6月29日       芭蕾舞《天鹅湖》

7月4日         芭蕾舞《舞夜巴黎》

7月5日        音乐剧《绿野仙踪》

7月13日      音乐剧《美女与野兽》中文版




 

随便看看的路人,打不来分,只有一些主观感受,大致按照印象深刻程度排序(不一定是好印象还是坏印象),但其中有些纯粹就是写前一部时顺便想到了后一部,所以排在了一起,或者有些是因为刚看完不久,印象相对还算深,于是放得比较前面。

总体来说还是话剧留的印象更深一些,一开始打的统账,结果就发现除了本来写在No.2的大悲,写了一溜儿都没有音乐剧。把音乐剧单独分开之后,原先在很后面才提到的法扎都算音乐剧里印象比较深的了,可想而知我对音乐剧印象是有多稀薄。

照片基本都是高糊,拍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要拿来干什么,纯粹就是举起手机随便拍一张的……

 

 

-----------话剧---------------

 

1.《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希腊阿提斯剧院,特佐普罗斯版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剧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表演形式之中,最让我惊艳的一部。看过这部剧之后,我去看其他任何话剧时,都丧失了“震撼”这样一种感受,以致另几部赢得所有人一致好评、被无数次推荐的剧,看到我眼里,都似乎有点打动不了我。

    作为一个随便看看的路人,我之前并不知道特佐普罗斯,纯粹冲着埃斯库罗斯买的票,并且买票的时候怀揣着或许会踩雷的觉悟。直到参加静安戏剧谷活动,若干次听老师们谈论过之后,才总算知道了他到底是谁。

    我本身对目前大潮流的戏剧时代化这点接受得不太良好,因为常常看着看着就觉得服化道与台词产生了明显乖违,也看不出“与时代接轨”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除了大概可以节省经费之外。但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即使所有的演员一身西装,而台词仍然照着埃斯库罗斯原作来(至少中文字幕是),我也觉得毫无违和,穿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按照这种演法,别说穿的是什么,哪怕内容是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无论演什么,都会非常震撼,震撼得让人连气都不敢吐一口。

    如果所有的肢体剧都像这么演,无论演的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内容,我都会愿意去看。

    这样的表演方式本身,便已经足够让观众从演员喊出第一句台词开始,屏着气息,投入去听、去看,不管能不能看懂,都会被拉进其中。即使最后特佐直接洒剧本,纸张从面前飘落,都因为怕动静太大,而不敢弯腰去捡。

    当然后来仔细想想,这也就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之后才会有的感受,如果换一个本子……换一个本子我根本无法想象一样的演绎方式能够达到一样的观演效果。

    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不敢说,作为一个对于大部分戏剧的解读都主要依靠对原作文本的理解的人,我所站的出发点,是在希腊神话整体故事背景下,对故事和人物进行评价,所得出的观感。直白点说,就是我在怀揣着“普罗米修斯最终将被赫拉克勒斯解救”的前提下,对这个戏剧进行的理解。所以我的看法,跟职业剧评人的观点有些南辕北辙,至于跟现代社会的联系,在听到别人谈及之前,更是一点也没意识到。

 

 

2.《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图米纳斯版

上海文化广场



 

    为了去看剧而读的原作,那段时间因为买了好几张俄剧的票而读了好几部俄国作品,读到《奥涅金》的时候,我开始庆幸我小时候对俄国文学不怎么感兴趣,没看过几本,否则按照普希金对塔吉亚娜形象的塑造……看多了恐怕会被洗脑产生审美偏移,觉得女性要长成“苍白、安静、多愁善感”那样的才好。

    见过人说图米纳斯不怎么改原作,《奥涅金》确实没有大改原作,绝大部分的句子都是普希金诗里的,或者倒过来说,普希金的原诗绝大部分都没有删减,但是又确实跟原作有些不太一样,至少剧场中的塔吉亚娜表现得要比纸上的热烈、生动许多。而有些段落的表现,于舞台效果而言固然精致得完全挑不出丝毫瑕疵,于故事的交代上,却又让人有点怀疑如果观众没有看过原著,看到后来或许会看不懂。

    只是无论看懂与否,这个剧确实可谓我今年上半年看的所有剧中演绎得最为精致的一个,精致得令人觉得3小时的时长恰如其分,台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值得静静观赏。

 

 

3.《钦差大臣》

立陶宛VMT剧院,图米纳斯版

大宁剧院



 

    我前一天看的《奥涅金》,后一天看的《钦差大臣》,同一个导演,但是舞台风格完全不一样。《钦差大臣》走的不是《奥涅金》那样美轮美奂无比细致精美的路线,然而同样相当精彩,舞台上的细节非常多,我一度想要索性别看字幕只看演员的表演,看字幕实在太花时间,容易错过很多细节,反正我为了看剧也是刚刚看完果戈里的原著,知道他们都会说些啥。当然最后我并没这么做,毕竟听不懂,作为一个连人家在讲中文我都忍不住想去看字幕的人,只看舞台绝不是一个好主意。

    和《奥涅金》一样,图米纳斯确实没怎么改原作,但是又确实删掉了一点,奥西普大概删了几句话,商人的部分完全删了,不影响情节和中心思想,就是令人有点疑惑为什么要删。

 

 

4.《零祈祷》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剧院

大宁剧院



 

    也是为了去看剧而事先看了一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怎么说呢……原作文字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读起来有点平淡,情节则不断急转直下,转折又转折,转折得相当惊人,而对于在看原著的时候把所有的急转直下都给看完了的我来说,看剧的时候便丧失了由情节转折而来的惊诧感,甚至对于直接砍掉了最后阿历克赛跟着勃朗希小姐去巴黎之后发生的事情的剧情,略有些失望,事实上这恰恰是原作中最让我惊呆了的一段,也正是让勃朗希小姐这个人物变得不那么符号化起来的一段。

但是就舞台和表演来说,真的是相当激烈相当惊人的演绎,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看过了原作,大致扫一扫字幕知道说什么了就能转回去看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这是个最好能听懂俄语,全神贯注于舞台上的一切的剧,不断分神去看字幕,还是可惜了。

我看过很多人介绍或者点评这部剧的时候都说它表达的是“虚无”,读原著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这一点,直到看到了现场的表演,倒是突然之间,仿佛明白了。

 

 

5.《安魂曲》

以色列卡梅尔剧团

美琪大戏院



 

    我是因为在开票前就看见很多人都在拼命推荐这部剧而买的票,可以说怀揣着相当高的期待值踏入的剧院,所幸这剧的水平确实当得起那许多赞美,不至于在看完之后因为期望值太高而产生观感上的落差。只是就像我之前说的,在看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惊叹了很多遍“好惊人的剧”之后,我看别的剧就都有些无感了。

    那段时间看剧看得过于密集,做功课补原作补得也便有些力不从心,《安魂曲》的三篇原作最终也就没来得及看,直接去了剧院,讲了什么事先大致是从剧评和节目册上看来的,演法算是比较传统吧,舞台场景和道具则觉得意外地有意思。老人的演员水准确实相当高,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在他的对比下,我总觉得老妇有一段没跟上他的水准,出现了明显的落差。

可能由于这剧讨论的话题与演绎方式的关系,它从一开场就让人觉得它是个或许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布景都是有所表达的剧,我非常可怕地从头到底都在想它每一段到底要表达什么,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而作为一个随便看看的路人,我当然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天使是瞎的、月亮是要人举着的、最后的歌究竟是唱给谁听的。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我知道,但是大约也很难改掉了。

 

 

6.《安提戈涅》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上戏端钧剧场



 

    这本来是静安戏剧谷我唯一一部打算买票的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在我看到静安戏剧谷宣传之前买的,还抱怨开票怎么悄没声的),结果不知为什么,后来我买了一溜儿的票,把戏剧谷剧目买了个七七八八,等到它开票的时候因为票买多了就不想买了。最终是在听完《古希腊戏剧与当代呈现》的讲座之后,觉得还是看看吧,又临时买了张票。

    事先看了索福克勒斯的原作,也看了其他人对于这个版本的《安提戈涅》的剧评,当时就觉得索福克勒斯原作给我的印象,对于每个人以及整个故事的理解,跟这部剧的剧评中所描述的,完全不一样——当我坐进剧场,亲眼看过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

    这个剧,前半截确实是索福克勒斯的台词,但是后半截加了非常非常非常多自己的台词,两者所要表达的东西确实是不一样的。

    而非常不幸的一点是,拉脱维亚语实在太快了,这个剧又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说话,演出的两个小时中我除了在拼命看字幕还是在拼命看字幕,根本没有多少余裕能够去看舞台上演员在干什么,而字幕……就算听不懂拉脱维亚语,也知道字幕有大量漏打和跟不上的地方。

    就观剧体验来讲,这可真是太不友好了,不友好得我完全难以理解对于这个剧的一片好评到底都是哪里来的。我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我以后还是去看芭蕾舞吧,好歹不用看字幕,光看人家跳舞就可以了。

 

 

7.《“龙”的忧郁》

巴黎南特尔阿芒剧院

大宁剧院



 

    老实说,我是在事前参加过戏剧谷组织的主创对谈会之后,才大概知道它主要演了点什么、想表达点什么的,但是即使如此,台上的每一幕场景,实际上我仍然看不懂。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场景都很漂亮,剧也演得挺可爱的,但是到底都要表达些什么……我还是……没怎么看懂……

一边看我一边觉得,我这种随便看看的路人以后还是去看音乐剧算了,好歹至少能听人家唱唱歌跳跳舞,不会瞪着眼睛盯着舞台上面看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看点什么……

 

 

8.《仲夏夜之梦》

英国TNT剧院

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不知道为什么,在此之前我从来没看过喜剧,这居然是我看的第一部喜剧。TNT的演出给我的一贯印象是比较中规中矩,不会踩雷,不过也不太会有惊喜,然而这次我倒是意外地有些惊喜——当然我没看过莎士比亚原作,不知道有没有出入、有多少出入,只是觉得就眼前看到的而言,演得特别可爱,看到后来简直笑疯,尤其是那个剧中剧举了一堆打着中文的纸的部分,相当讨好观众,我都想说这是我看过他们来演的剧里演得最好的一部了。

我知道他们人少,肯定是一人分饰几角,但是这次愣是没看出来谁还演了谁,就觉得这个人就是这个人、那个人就是那个人,直到最后谢幕,证明真的只有六个人。

 

 

9.《课堂 Class》

黄浦剧场


 

    纯粹因为优惠券用不掉了而买的票,看了看简介觉得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虽然介绍说是爱丁堡戏剧节获奖作品,然而毕竟是倒了一手的中文版,也没抱什么期待。开场之初确实有点无聊,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这剧骨子里相当真实,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真实”,没有《摇滚学校》那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梦幻结局,只有最真实的不可测的生活与命运将每个人带向各自道路的归宿。这种真实感,不仅局限于老师、家长、学生的范畴,而是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意外地觉得还挺感人的,如果没有搞错的话,看到后来,就有观众一边看一边在哭。

    从这个角度来说,惨淡的上座率委实有些对不起演员们的表演。

 

 

10.《亨利四世 下篇》

伦敦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因为小伙伴想在伦敦看场莎士比亚,就查了查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剧目表,按照我们的日程,有空看剧的时间能选择的剧目只有《亨利四世下篇》或者《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小伙伴选了《亨利四世 下篇》。这个原作我前几年看《亨利五世》的时候其实看过一遍,但是完全不记得了,所以把书带上飞机又看了一遍,看到后来越看越眼熟,才意识到我是看过的。剧本本身我就没看出重点,除了简单叙述了一下历史事实之外,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到了舞台上……我只能说,他们能生生把个历史剧给演成喜剧,或者应该说,闹剧,也是……挺本事的……

当然我也没看过其他版本的《亨利四世》,不敢说这个剧是不是本来就该用闹剧的方式来演,毕竟要论戏份,福斯塔夫才是真正戏份最多的角色。

    我本身英语渣,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又是露天,6月份到晚上9点钟才天黑,坐在这么白晃晃的环境里,不要说台上说的是英语,就算说的是中文,我都很难集中精神。基本上看着看着就开始走神,目光时不时地就把楼下视线范围内的观众都给扫一遍,台上讲了什么很多时候根本没听进脑子里去,于是我终于意识到了剧场演出关灯的必要性。当天天气不好,虽然总算没下雨,但是挺冷的,上半场人就不多,下半场明显又消失了一大半。个人感觉,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其实更像个游客打卡的景点。

 

 

11.《大鼻子情圣》

法国幽默物件剧场

1862时尚艺术中心

 



    不讳言,我实际上是在满眼看见《漫长的告白》的广告的时候转身去买了张《大鼻子情圣》的票,好奇地看一眼这原本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版本,一个法国的剧团,演了一个以日本人的绘本为基础改编的法国故事,演员都是法国人,讲的都是法语,但是整个舞台风格和人物行为举止又几乎是完全日本化的,加上这个故事本身也非常符合日式审美,把人物名字改一改戏剧名字改一改,说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故事也不会有人怀疑。

 

 

12.《群鬼》

日本Shelf剧团

1862时尚艺术中心



 

    这个剧跟《大鼻子情圣》放在一起看感觉有点神奇,《大鼻子情圣》是法国人演了个日本人改编的法国故事,把它演得像个彻头彻尾的日本剧,《群鬼》则是日本人演了个挪威剧作家写的剧,也把它演得像个彻头彻尾的日本剧。我没有读过易卜生的原作,不知道本来这故事什么样子,所以不知道该说这故事挺适合日本人的风格,还是该说日本人果然有把一切外国的东西在翻译过程中转化得极端贴近自己本土文化的本事,它把人物名字改一改戏剧名字改一改,我也会毫不怀疑它就是个日本故事。

 

 

13.《生活万岁》

瑞士歌剧舞蹈剧场

1862时尚艺术中心

 



    我茫然地看了半天,最后觉得大概也算是勉强看懂了,大致知道想表达什么吧。

 

 

14.《小妇人》

英国书屋剧院

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我之前看过书屋剧院两三场剧,不抱什么期待,觉得他们的剧情都很平铺直叙,把故事讲得特别无聊,纯粹意思意思去看一眼而已。这一次也毫不意外他们就这么全程毫无重点地讲了个故事,《小妇人》原作我没看过,散场的时候听见一个姑娘在抱怨他们把她喜欢的小说给演成了这样。

 

 

 

---------------音乐剧----------------

 

 

 

1.《悲惨世界》

伦敦西区皇后剧院



 

    如果说有什么音乐剧是我从不吝于向人推荐的,《悲惨世界》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它可以说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音乐剧,这次也正是为了能赶上去西区看一眼原版而答应小伙伴6月份去的英国。在此之前,我通过屏幕看过10周年版、25周年版,在文广现场看过法语版,并没有觉得看不懂,这些演出也已经非常足够打动人、让人对它产生热爱之情,但是直到真正看到皇后剧院舞台上的《悲惨世界》,我才终于明白它作为一部音乐剧,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有多么惊人。

    我终于见识到了它究竟是如何转场的,这些转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非常强大,而搭配上舞台场景的演绎,它也终于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故事,终于显得彻底通顺,每一首歌每一个场景,都有着严密的连贯性,所有的情绪转换在故事的演绎中一气呵成,而不是靠着观众的脑补推测或者默认观众都非常熟悉这个剧。

    于是我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拆掉转盘,以后只演25周年版本,这根本就是一种失心疯的行为。

    之前看过很多人说1819的卡司一般,对卡司也就没抱太大期望,于是看完觉得都挺好的。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忽然想起,我曾经说它打动我的主要是那些非常“革命”的东西,这话说得虽然也不算错,但更准确来说,是因为它让我想起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那些在苦难中挣扎求存的民众、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奋力想要救国的革命者与青年学生。曾经见过很多次类似“你读的第一本小说会影响你今后的个性/审美/爱好,回忆一下你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之类的营销微博,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作为一个7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小时候革命题材的作品看得太多,中国近现代史反反复复学过很多遍、考过很多遍,以致直到现在,无论我喜欢过多少流行的不流行的、大众的小众的东西,都会时不时地发现这种小时候的偏好残留。于是我会在一个法国背景的故事里,因为所引起的对于中国社会的共情感,而为之动容、倾醉,似乎也真的很顺理成章。

 

 

2.《摇滚莫扎特》

上海文化广场



 

    日常跟粉丝抢票的我,毫不意外去看剧的时候明显陷进了粉丝堆里。之前看人吐槽过去年小米场次粉丝太吵,随时随地充斥着尖叫和掌声,观剧体验极差,预先心里打了个预防针,于是实际看的时候倒是觉得也还好,比想象中的好,至少都是每首歌的开头结尾在鼓掌尖叫,还算有秩序。不过因为周围全是粉丝,从演员还没登场、从一首歌才奏出第一个音符、从我这种路人听来音乐都还没结束,就能开始疯狂拍手,我就算想跟着鼓个掌表示一下也跟不上,搞得我就连意思意思拍下手都不想拍了,就……反正你们这么热情,不缺我一点不够响亮的掌声,这样的感觉。而且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周围还有偷偷用手机录音的,不止一个,我不太理解这种行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当天身体状况不太好,整个人都是晕的,看完也没什么想法,与其说我是去看台上演员表演的,倒不如说我是去看台下粉丝表演的。周围全是非常熟悉会唱点什么的粉丝,大家的目光都在台上,没有扭头看字幕屏的,弄得我也有点不好意思去看字幕,但是我看它的官摄也是半年前了,哪里还记得他们到底都唱了点什么。

隔了一段时间,我没事看了一遍德扎的官摄,看完倒是忽然觉得似乎明白为什么法扎这么受欢迎了,它确实,相对更符合大众一些的口味吧。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在这两者之间比较,我会觉得法剧比德剧要符合我的口味得多,即使《摇滚莫扎特》始终并不在我喜欢的法剧范围之内。

 

 

3.《歌舞线上》

上海文化广场

 


    也是事前看过官摄之后去看的,看官摄的时候该心酸的地方该感慨的地方都心酸过了感慨过了,于是到了剧场里也就没有太特别的感觉,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独舞的妹子最后还是没站稳。

这也是一群平凡人的故事,去掉“应聘群舞演员”这个设定,这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人们真实的倒影。谁也不容易,谁都在努力,没有主角光彩照人的鸡汤故事,仅仅是每个人无法评断好坏对错的人生经历,如何看待,端赖观众吧。

 

 

4.《摇滚学校》

上海大剧院



 

    作为一个连“摇滚”这个概念都没搞清楚过的人,我可以理解这个剧的主题是追求自由、挣脱束缚、展现真正的自我,但是我无法赞同杜威的做法,“只有玩摇滚才酷”这类台词也很难不引起我的不舒适感,毕竟这世上并不是只有摇滚才有价值——如果谁认为世上只有摇滚才有价值,其余一切事物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并且试图将这个想法广泛传播,那跟邪教又有什么区别。我始终很不喜欢非此即彼的对立两分法,觉得世上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有共存的可能,只看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来同时收获两者。

 

 

5.《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上海保利大剧院



 

    美巴开场就在跳芭蕾,而且是在二战背景下默默地跳芭蕾,顿时让我陷入去年看马修伯恩《灰姑娘》被“不大看得懂”所支配的恐慌之中,即使明知它是一个音乐剧不是舞剧,必然会有人说话唱歌,也没能阻止这种恐慌感。

    这个剧的芭蕾跳得究竟如何我不知道,反正在我这种外行看来,确实算是它的一个亮点,毕竟看起来还是很好看的。

    当时对于唱得好不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毕竟唱得也不算多,然后晚上赶了个场去看《长腿叔叔》,后一天紧跟着又看了《灰姑娘》,这两个剧明明都是中文,我很多时候却都听不懂他们到底在唱什么,相比之下明明都是英语,间或还有法语的美巴,每一句我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顿时觉得,无论如何美巴秒杀那两个还是足够了。

    故事本身属于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那种,主旨的表现也很直白,从三个人在咖啡馆里第一次谈论艺术应该表现什么的时候就能知道最终碰撞的结论,喜不喜欢这种故事见仁见智,只是就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讲,结尾的跳跃未免过于大了,前一刻女主和亨利还都表现得仍然准备结婚的样子,下一刻女主就跟杰瑞在一起了……根本就是在满脸问号之中看着落幕开始鼓掌的。

 

 

6.《深夜食堂》

人民大舞台



 

    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深夜食堂》任何相关内容,所以也不知道老板最终也就串了个场是不是正常的,就正常的故事完整性来讲,难道不是应该最后老板来讲一下自己的故事,来升华个主题什么的吗……好吧我大概真的想太多了。

总体来说算是个挺可爱的剧吧,就是和所有翻译过来的音乐剧一样,唱出来的调子怎么听都很奇怪,我全程都忍不住一边听一边不停在脑子里想每一句歌词的日语大约会是怎么唱的……

 

 

7.《想变成人的猫》

人民大舞台



 

    这个剧归类于儿童剧,毫不意外场内几乎全是家长带着小朋友的组合,也毫不意外场内秩序简直一塌糊涂。但是这个剧意外地还挺好看的,布景和转场比我看过的大部分中文版非儿童剧目都要丰富得多,唱得也很好,也比我看过的好些中文版非儿童剧目唱得要好。

 

 

8.《长腿叔叔》

施哲明、陈希琰场(大概吧)

人民大舞台

 



    大约因为唱的是中文,所以没有字幕,但是这个中文……我真的有一部分没听懂。并且因为有部分没听懂,看完回家之后就翻出英语原版来稍微拉了一下,看了几眼,这一看就觉得……中文版和原版落差未免有点大啊!

    中文版歌词基本全程没有押韵,有些唱段的风格也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努力唱了,但是唱糊了,我听不懂的有很多都是这种。反正充其量就是“英语转化成了中文”这种水平,连调子都变了,翻译信达雅之类的就更不要提了。

    至于故事本身,我个人觉得或许没有变成爱情故事更有意思些,但是那样的话,这故事大约就需要另一条主线来创造戏剧冲突了吧。

 

 

9.《灰姑娘》

上海文化广场



 

    这个剧开票的时候我记得没有打儿童亲子剧之类的标签,到了剧场看到满眼小朋友,顿时觉得特别惊恐。它的很多中文我也没听懂,但是它比《长腿叔叔》好的一点是,它有字幕……所以我看着字幕看了个中文的音乐剧……

    就算是儿童剧,就算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我想说这个剧本也未免有些过于潦草了点,真的是拿来骗幼儿园小朋友的水平,连小学生大概都糊弄不了。

    演唱风格我不懂,就是总觉得所有人唱起来似乎都不在同一个画风里,尤其是国王和王后,听他们唱的时候我总有种错觉,觉得自己正在看智取威虎山之类的戏曲,瞬间忘记身处于童话这个事实——相信我,我其实是觉得他们唱得好来着。

 

 

10.《赛貂蝉》

上海文化广场

 



    我只能说,音乐真是一听就是周华健,故事就不提也罢。

 

 

11.《绿野仙踪》

大宁剧院



 

    说句实话,我始终非常不喜欢大宁剧院的剧场秩序,觉得它是不是真的有很多赠票,所以连前排都是大把家长带着明显还没上小学的小朋友来看。看《摇滚学校》的时候也有很多小朋友,但是很多小朋友明显英语比我们这些看字幕的大人好,台上一句话出来,我们看字幕的还没反应过来,人家小朋友已经听懂在笑了,而《绿野仙踪》……至少我眼前的小朋友们都是明显听不懂看不懂几乎闹腾了全程的,说句难听的,人民大舞台《想变成人的猫》那样半个场子都是小孩的场内秩序都比这好。

    水准一般,快跟国内音乐剧差不多去了,唱得还行就是有点少,舞跳得倒是还可以,总之确实只能当儿童剧来看,但是作为儿童剧这票价又有点贵,所以上座率惨淡似乎也挺理所当然的。

 

 

12.《美女与野兽》

华特迪士尼大剧院



 

    本来我对它是不感兴趣的,但是总看见别人的repo里盛赞它的舞美道具很有钱以及说它唱得好,看多了就产生了好奇,想去看一眼。

    看前1/3的时候我觉得写repo的人们在胡说,这布景还不如迪士尼乐园里面那几个排队进去看的短剧,无论加勒比海盗还是冰雪奇缘的布景都比这高级多了。但是到了三分之一之后再往下走,尤其是吃个饭一大群人跳群舞,切了好几个布景,最后还满场喷彩带的时候,我相信它真的是百老汇改过来的中文版,以及它真的很有钱了。

    加斯东确实是唱得最好的,其他人基本都是话太多唱太少,每次我觉得气氛正好应该唱首歌的时候台上都是瞎扯两句就结束了,让我这种总觉得音乐剧应该起码唱上个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很不习惯。

 

 

-------------------其他------------------

 

 

 

1.《天鹅湖》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上海大剧院



 

    因为以前查芭蕾舞团的时候看见过人家写的排名,所以从去年上海大剧院公布过有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计划之后就打算好要买票来看看。不过我本身完全不懂芭蕾,观看的角度无非也就是讲了个怎样的故事,以及自己直觉上觉得舞跳得好不好。

    前一天先看了半场彩排,一边看一边觉得基本没看懂在演什么,以为是不是打乱了顺序跳的,结果第二天去看正式场次,发现确实就是这个顺序,中场休息的时候出去排队买了本场刊翻了翻,才终于算知道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我之前并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天鹅湖》,充其量去年《巴兰钦之夜》看过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一点片段吧,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天鹅湖》跳法都是一样的,就我这种外行来看……无论彩排还是正式场次,他们时不时就让我觉得跳得颤巍巍的,尤其男演员,升起一股“这真的就是世界有名的芭蕾舞团的水平吗”的疑惑。但是跳得好的时候又确实是我这种外行也看得出来跳得真的很好,于是就感觉很谜。后来想了想可能因为他们跳得非常花哨,我也没学过芭蕾,不知道到底某些动作在业界正常是什么程度。

    相比芭蕾本身,倒是配合着芭蕾来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顿时发觉每一首曲子都是有意义的,都如此惊人,即使这些曲子早已在各种场合被用过无数遍,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是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乐曲。

 

 

2.《舞夜巴黎》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上海大剧院

 



    第一个舞其实我没有太看懂,结合我《天鹅湖》都没怎么看懂,我觉得我大概缺乏对舞剧的理解能力,以后还是少尝试点舞剧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次两场都是坐一楼,视线不够高,没有俯视视角的缘故,我不太喜欢看他们跳群舞,天鹅湖我就觉得有些场面有点乱,舞台上人很多但没有重点,视线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落才好。而且作为一个对队形队列也有点强迫症的人,我还总觉得他们队伍不齐,人和人之间的间隔距离明显宽窄不一样,手臂或者腿抬起落下的高度也有点错落不齐,说白了就是我觉得他们应该去军训一下……

第二个《夜晚》和第三个《四季卡农》虽然我也未必看懂了,但还是觉得蛮好看的,特别是《四季卡农》,虽然其实挺像我们某些节目上的群舞的,不过这种充满力量感的舞蹈和队形的变换,倒正好非常符合我的口味,是我一向所喜欢的。

 

 

3.春天诗歌音乐剧场时间美人之歌

1862时尚艺术中心



 

    不是很懂诗,所以对几位外国诗人的诗歌没有太多印象,最后中文的《时间美人之歌》这组长诗的内容本身也不是很合我的口味,唯独其搭配的巫娜的古琴,起先我觉得也就这样,没有特别难的技法,基本上学过一段时间的谁都能弹,但是到了后来,琴上出现的全是我认为难以用古琴弹出来的声音,这就让我越听越吃惊,到最后特别想去打听一下她在不在上海开班教课,要是她有开课,我就把古琴捡起来再学学(当然最后也就是想了想就拉倒了)。

 

 

4. 光之印象诗——布里厄沃奇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主要还是小提琴和钢琴的合奏,不太懂音乐,好听肯定是好听的。

 

 

5.四国法语香颂音乐会

1862时尚艺术中心

 



    确实是剧院蹦迪现场,唱的什么我完全听不懂,但是气氛相当感染人,虽然不会跟着他们蹦跶,看看还是觉得蛮有趣的。

 

 

-----------------戏剧影像-----------------

 

 

 

1.《萨勒姆的女巫》

高清放映

猫悦上城Oms剧场

 

    一直看别人的repo称赞这部剧,就很想看看,但是因为它在一众戏剧影像中相对比较小众,浦东完全没有放映的场次,最后只好穿了个上海市区,去长宁看了。

    这真的是个即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满满的戏剧张力的剧,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常常想的就是,这要是在现场,那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呀!

    对于内容实际上有很多想法,但是基本上都涉及宗教,所以……还是不说了吧。

 

 

2.《哈姆雷特》

高清放映

兰馨悦立方

 

    事后回忆的时候,我发现实际上《哈姆雷特》故事本身也挺无聊的,但是坐在电影院(这平常就是个电影院)的时候,却硬是看得人提心吊胆,隔着屏幕都能全神投入进去。

    论舞台表现力,这绝对是我今年上半年看的几部放映场里的最高分。我以前不怎么认识本尼迪克特,充其量见过他演的奇异博士而已,看完这场之后,我相信他确实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戏剧演员了。

 

 

3.《罗密欧与朱丽叶》

高清放映

兰馨悦立方

 

    我不是OB的粉,只是确实很好奇他会怎么演所以去看的。那时刚好我嗑了一阵法罗朱的官摄,被音乐剧洗完脑再次切回话剧挺不习惯的,踏进电影院的时候都想不起来话剧本来是怎么演的。

这场朱丽叶一家都是黑人,结合这个剧的内容和主题,老实说很难不让人猜测是不是也引申了其他含义。我对黑人没有意见,但是真的欣赏不来他们的美,非关演技,这个形象的朱丽叶,罗密欧要对她一见钟情,觉得她是他所见过最美的姑娘,用了一大堆的词句来盛赞她的美丽……总之看着未免有点儿出戏。这场的服装和道具都非常现代化,但是台词还是莎士比亚的台词,听着……就是挺出戏的,不光这一部。

 

 

4.《李尔王》

高清放映

黄浦剧场

 

    伊恩爷爷的舞台掌控力同样无可挑剔,所以我一直怀疑我会觉得《哈姆雷特》更吸引我一些可能是因为坐的位置的关系,看《李尔王》的时候我坐得有点太远了。

    我始终不太能认可在传统剧目里由黑人演员来演白人角色,看《李尔王》的时候看到小女儿是黑人的时候毫不意外地又出戏了,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女儿一看就不是亲生的吧……

 

 

5.《麦克白》

高清放映

黄浦剧场

 

    封箱带缠盔甲的麦克白,无论大家对此留下的是好印象还是坏印象,至少大家印象都很深刻。

 

 

6.《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

高清放映

黄浦剧场

 

    我看了很久很久之后才发现原来开头说话的黑人年轻人是渥大维……


评论
热度(2)

大部分都是当初网易博客从好几个博客一键搬家以后自动同步过来的内容,主站请转道dfjq.net/wp

© 东方剑清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