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剑清

关于《剧院魅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世界》

去年在写音乐剧话剧之类的票的时候提到了一部分观感,后来写18年总结的时候又提到了一部分,但是大概因为都是一部分和一部分,到过年前又觉得似乎还是应该整体写一个观感,即使可能其中有一部分跟那两个日志的内容重合。但是起先因为没空,后来因为生病了,一直没写。而且有阵子也不想写了,到最近又觉得还是应该记录一下,毕竟这种当时当地的想法,隔久了就会忘记,再过几年,便只能靠着现在留下的只字片言去揣测当时的印象。然而显然这些年我习惯了废话太多的写法,写着写着就……写不完了……而且我也确实不会评价音乐。

最后写到现在也就记述了应该算是比较重要的三个节点的三部剧吧,虽然起初是觉得即使重复了之前写过的内容也无所谓,但真到写的时候,还是很不愿意重复自己已经讲过的内容,所以有一部分勉强地重复了,有一部分又并没有再提,写得还是有些尴尬了。

 

 

《剧院魅影》

 

我是在记叙去年买的各种剧的票的时候,才忽然意识到,13年冬天的《剧院魅影》是我第一次踏进剧院所看的第一部剧——即使它并不能称之为我的入坑剧目。我之所以始终清晰记得自己去剧院看过这个剧,是因为那天我下半截穿了条汉服裙子,演出结束以后在门口拍了张到此一游的打卡照,这张照片始终存在于我的汉服repo之中。对于剧本身,我的印象则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当时没有做过功课(也没想到是不是可以事先做个功课),字幕看不太清楚,英文不好人家到底唱了点什么也不是很听得懂,故事基本靠猜的,不过应该大致也看懂了就是了。看完之后并没有觉得对音乐剧之类生出多少兴趣,本来我也不是多么热爱音乐的人,五音不全听不出音高听不出跑调,从小音乐课考理论毫无问题,考唱歌就必须老师手下留情,作为一个充分具备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毫无音乐素养的人,我会学古琴学了好几年,还是那么有名的老师,那也是件非常扯淡的事情。

去年我买《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音乐会DVD的时候不记得是为了凑单免邮还是满减还是用券,顺手同时买了一套韦伯音乐剧3部套装,其中包括《剧院魅影》,收到之后我拿出来放了一下看了一遍,看着看着就觉得……我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魅影……

13年看现场的时候我对剧情只能说看懂了个梗概,大致印象来讲,也就是觉得克里斯汀和劳尔是相爱的,魅影是个想拆散人家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拆散人家的反派。这次我对着DVD仔细看了一遍,虽然说劳尔一开始那个表现,克里斯汀说她要练习,他还非要拉她去约会,也很难让人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后续各种表现,看上去他们两个都是相爱的,那么魅影就让我觉得俨然就是一个跟踪狂猥琐男了,无论他有多少才华,只要克里斯汀对他不是男女爱慕之情,那他的行为就和大家天天在骂的被姑娘拒绝之后仍然不停尾随骚扰的变态没有任何区别。

克里斯汀对他的感情,照着我的理解,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父亲一样的孺慕,并不是爱情。他们俩在艺术上的共鸣感,如果魅影的脸不是那样,如果当时没有劳尔的出现,或许也能够转化成为爱情,但是至少,在《剧院魅影》这个剧里,我看到的是克里斯汀爱的是劳尔而不是魅影。看着魅影的表现,我几乎就是在冷笑,这不就是个丑陋的老头看上了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人家不喜欢他,还用尽手段想要占有吗……怎么披上了才华的外皮,就可以骗得那么多人的同情与怜爱了呢,而且这些喜欢他的人还大部分都是妹子,这双标得可也真挺厉害啊。

一边这么想的时候,我一边又很疑惑地思考了一下,那我对师生恋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回忆了很久以前看书的时候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发现我以前看的小说都是学生喜欢老师去追求老师,并没有老师看上了学生去引诱学生的,所以对师生恋的概念始终没有真正和道德界限扯上关系。如果反过来是老师主动……那我其实觉得是不ok的,这老师会有诱拐不够成熟的学生的嫌疑。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年下半年开始萌双闪,但是又觉得这个CP即使在我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接受起来都似乎有点问题的原因,他们更像是师生档,哪怕沃利已经成长为三代闪电侠,他也还是要叫巴里一声uncle,也仍然有一种师生档的味道。

但是也正因为我见过很多人表达自己说多么多么喜欢魅影,而且韦伯后来还出了一部《真爱不死》,我又忍不住很疑惑地想难道在别的什么地方,有演过克里斯汀跟魅影相爱,她也是喜欢魅影的吗,特地去看了一遍04版的电影,发现也没有啊,电影就是照着音乐剧拍的。

而且老实说,如果真的有哪里这么演过,那克里斯汀的形象就很呵呵哒了,立刻变成一个为了各种身外之物抛弃真爱去跟别人结婚的浅薄姑娘,灵魂之中美好的闪光点顿时消失殆尽。她的身上最值得赞颂的品质事实上就是从她与劳尔那种在魅影的纠缠阴影之下仍奋力想要获取幸福的爱情中体现的,魅影是这个爱情故事里所抗争的强权,在强权之下不妥协不放弃,是人性永恒的光辉,当爱人面临危险时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对方,也是人性永恒的光辉,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克里斯汀和劳尔都体现出了美好、高尚的品质,而最后魅影的终于放手,也终于体现出了他人性中仍然存在着的光辉的一面,这些都是这个剧核心的价值所在。我始终认为,无论何种文艺作品,即使是音乐剧,其灵魂都在于其价值内核,否则再好的音乐与舞美,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装饰罢了。

《真爱不死》我查了查剧情简介,愣是拿着DVD没敢看,这故事跟《剧院魅影》简直就是背道而驰,不是狗血不狗血的问题,而是它把《剧院魅影》所树立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价值取向都给毁掉了,大部分人不买账,可不也很正常么。

当然我并没有去看《剧院魅影》的原著小说,我对这个剧兴趣一般,今年计划去伦敦的时候也没打算去看,虽然听说明年会有上海巡演的时候还是想着要么考虑一下买张票去看一眼的,然后想想就觉得,我要是打算明年去看巡演,那为什么不索性去伦敦的时候就去西区看一场呢,我这也是,够奇怪的啊……

 

 

 

 

《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是在16年准备去看《亨利五世》之前,意识到英语不好并且怕看不清字幕的话可以事先做下功课,反正家里有一整套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在飞机上的读物就是《亨利五世》,这可能也是我读的第一部莎士比亚剧作。《亨利五世》也是我看的第一部话剧,看完之后觉得挺好看的,虽然事先已经看过了剧本,但是有一些细节的演绎,还是只有现场才能get到其中的气氛。看过这次演出确认了我还是愿意看英语原版话剧、莎士比亚接受起来也并无障碍之后,我开始买英语话剧演出票,当时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剧团之间有什么差异,反正看见有英语剧团来演出,就会好奇地买张票。

我以前不觉得“初次接触”很重要,然而去年的种种实际体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事实上由什么开端切入,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后续,尤其对于初次接触的体裁,“第一眼”看见的是什么水平,很可能便决定了此后会将“常规水准”的线划在什么地方。

我看的第一部话剧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亨利五世》,看完之后我便默认这是话剧的“常规水准”,17年底我去看英国TNT剧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期待值便放在了《亨利五世》这条线上。于是看完之后,总觉得舞台上的人似乎少了点——我迄今还是没看过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对于TNT剧团的演绎,实际上用来印证的是后来补的电影《莎翁情史》,这个电影运用了大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台词,一边看这个电影,我一边忽然非常庆幸曾经看过TNT剧团的这场演出。

按照观剧的印象推测,其实这个剧估计本来也就这点人了,只是我的比较对象有点不太寻常,所以造成了感观上的错觉。

可能因为这个故事实在过于广为人知,我忘记了事先做功课这回事,直到马上要去看了才反应过来,忘记预习了啊!至于看完之后……看完之后似乎也没什么必要再把书拿出来看看了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很可能是出于错觉的观剧感受,把我带向了音乐剧。

看完这场话剧当天晚上回到家,我翻了翻各家票务平台,买了张18年4月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票。

我以前没想过要去看音乐剧,毕竟我这种根本听不出人家到底唱得好不好的人,去看音乐剧俨然是种极大的浪费,我连电影歌舞片都不太会买票去看。法罗朱的广告从开票之前我就见过无数次,倒也不是全然没犹豫过要不要买张票去见识一下,然而又觉得也不知道它到底会怎么演,要么还是算了,别浪费钱。最终买了这张票,是直接受了这场话剧影响的结果。

一方面,作为一部我没有预习过的戏剧,这个剧本身演得还是可以让观众投入其中,随着剧情一步步发展引动情绪转换的(我至今看过的所有演绎方式的罗朱演出都有一个特点,看前半截,即使明知结局,都仍然会怀疑故事讲得这么美好,是不是把结局给改了),所以看完之后,才会对于音乐剧怎么演,起了好奇之心,才会愿意尝试其他形式的表演。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出于“想看到一个有更多人的舞台”的念头,想着音乐剧的宣传中既然说“华丽盛大”,那大约总能期待一下看到很多群舞的吧,而决定去看一看。当然现在想来,虽然我后来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等完全听不懂的剧也看了不少,可当地当地,我能把这张票买下去,跟它是“法语”也有很大关系,多多少少,总归也是学过几天的语言。

后来我经常跟人说,我会音乐剧越看越多、票越买越贵,跟我是被法罗朱带进坑的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第一部看的音乐剧(抱歉我当时忘记了其实我第一部看的音乐剧是《剧院魅影》)是中文版的什么剧,那很可能后面就都没有然后了——我根本听不出人家到底唱得好不好,哪怕完全把调唱错了都听不出来,中文版的音乐剧还能让我觉得唱得不咋样甚至很难听,恐怕是个很可谓惊悚的水准了。

我买票的时候对音乐剧一无所知,不知道法语音乐剧的特点是什么,不知道法罗朱在音乐剧中是个什么位置,而宣传里对演员的介绍对我来说也毫无价值,我所抱的全部期待大约就是能看到一场阵容庞大、足够华丽的演出(当时我觉得唱得好听是应该的,虽然我忘记了我看的第一部音乐剧是《剧院魅影》,但显然把“唱得怎么样”的常规水准划在了这条线上),然后——简直理所当然地,它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我觉得它很好看,一边看一边想着如果不是真的差钱的话,应该买张位子好一点儿的票,坐到前排中间去好好看一看。

我看完法罗朱的第二天,文广开9月份法语版《悲惨世界》音乐会的票,正是由于法罗朱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第二天我从开票就开始挤文广服务器,终于能挤进去之后,看到最便宜的票680就立刻买了张680的票——对于一个只看过两场音乐剧的人来说,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也可谓轻率——所以到现在回头再来看,我不会说早知道我会这么喜欢《悲惨世界》,就买张更前排的票,毕竟当时当地,让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拿一千块钱去买张两小时的演出票,是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正如我也不能要求17年什么都不知道的我,上手就用六七八九百块去买张法罗朱的票一样。

它正式宣布19年还会到中国巡演之后,官微上发过几个官摄片段,看着这几个片段,我忽然想起自己硬盘里还有个2001年的官摄视频,于是翻出来看了一遍。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真正知道它到底都唱了些什么吧,看现场的时候字幕都是模模糊糊扫过去的——我当时同样没想过其实也可以事先找个视频来看看,预习一下。看完之后我被它洗了好一阵子的脑,提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反应是法语音乐剧。前两个礼拜翻lovetheatre看6月份伦敦会演什么莎士比亚剧目的时候,一开始都没意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莎士比亚的,直到看见个它的芭蕾舞,多看了两眼标题才忽然反应过来。

不过就一个文广现场入坑的人来说,这个01初排版在我看来布景未免有点破烂,群舞们跟后来那种被形容为“简直就是杂技演员”的表演相比,还是稍微单薄了一些,所以显然就我来说,恐怕会更喜欢复排版——好吧我前几天才知道这个剧还存在一个2010年复排版的官摄,打开看了一会儿,就觉得,啊,这感觉就很熟悉了呢!我对音乐剧群舞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这样规模庞大舞蹈密集的群舞团,导致我也把音乐剧群舞“常规水准”的线,划在了这里,于是很多时候——即使现在我已经知道我把线划得太高了的情况下,都觉得其他音乐剧的配舞不够看。

但是也必须说,复排版每首歌之间的转场,转得确实没有初版那么自然,看现场的时候不觉得,等到看视频,每首歌下面都有歌曲名字和字幕,有时候真的感觉就是硬切过去的。

之前我并不知道罗密欧的演员是谁,正如去看演出的时候也不知道罗密欧的演员是谁一样,直到19年苏州场开票,仔细一看介绍,才发现,哦,原来隔了这么多年,18年的罗密欧跟01年的是同一个人啊(后来发现10版官摄也是他)。然后顿时似乎可以理解为啥我去看演出的时候,进场排队,身后有姑娘抱着一大捧玫瑰(不用怀疑她当然没能把花带进去,而且她这花也不一定是想给谁的,但是最后谢幕返场的时候,我又确实看见有很多冲台观众往台上送出去了鲜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带进去的,我还真的是都没看过几场演出,就已经见识了各种粉丝的热情举动呢)。

知道19年它还会来中国巡演,但是没有上海的时候,我认真考虑过很久要不要买张票去苏州再看一遍,本来都已经打算去了,为此还特意关注了一下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的公众号,但是它提前预售居然不是全价位预售,只选了三个不上不下的价位,也没有早鸟折扣之类(虽然我有一大把聚橙的优惠券并不至于真的要原价买票就是了),仔细想想票价比去年文广的似乎要贵,真的买了票还得坐高铁去苏州……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放弃了,毕竟也不是真的那么执着,操作起来太过勉强就没什么意思了。(后补的PS,事实上后来我还是去苏州看了……)

我在被官摄洗脑之后不久,去电影院(这个场地真的是个电影院)看了奥兰多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高清放映。我不是OB的粉,只是确实很好奇他会怎么演,但是与此同时又觉得平常卖电影票二三十块钱的场地,卖张话剧高清放映票顿时一百多,这价格差让人挺不开心的,犹豫了好一阵。最后这张票是我看完《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出的高清放映之后,由当时的热情推动,在回家的路上买的。

因为刚被音乐剧洗脑不久,再次切回话剧挺不习惯的,而且因为我最终也没看过莎士比亚的原作,所以也不敢肯定OB演的这场和TNT的那场,到底哪场在细节上作了轻微的修改(还是两场其实各自都有修改),总之虽然大体无差,但情节的细节甚至顺序,确实有些不一样。

这场朱丽叶一家都是黑人,结合这个剧的内容和主题,老实说很难不让人猜测是不是也引申了其他含义。我对黑人没有意见,但是真的欣赏不来他们的美,这个形象的朱丽叶,罗密欧要对她一见钟情,觉得她是他所见过最美的姑娘,用了一大堆的词句来盛赞她的美丽……总之看着未免有点儿出戏。而且这场的服装和道具都非常现代化——似乎最近新现场引进的放映场都这样,服装道具都很现代化,但是台词还是莎士比亚的台词,于是……经常看着就是挺出戏的,不光这场。

至于OB,去看之前不久,我刚在微博上见过一张他抱着孩子在路上被偷拍的近照,按照那张照片上他的样子,想想他现在的年纪,演罗密欧不免让人觉得有点悬。然而屏幕之上,他登场一瞬,收拾干净的脸,和十几二十年前相比虽然略有走形,却也仍仿佛还是曾经那个俊美的青年,电影院里还是响起了一片“好帅啊”的感叹。这个放映现在还不停地在各个放映点轮番卖票,感觉主要靠的恐怕还是大家对于OB的爱与好奇心,要说剧演得怎么样,虽然也并没什么不好,但毕竟也不像《麦克白》、《李尔王》这些水准差异那么明显,更何况……我国观众对莎士比亚真有兴趣的恐怕真不多,上座率特别高的那几部,多半也是冲着谁演的,去看演员的。

 

 

 

《悲惨世界》

 

法语版《悲惨世界》音乐会正式开演之前,我所见过的普遍的反应,虽然票抢得很快,但似乎大家都有点慌,不知道到底会演成怎样,直到它真的在上海开始演出,评价从整体上来说可谓一片盛赞,才终于打消了买票(还未观看)观众的惴惴不安吧。

我也有点慌,因为本来我对《悲惨世界》也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多看了几场剧之后我觉得我近视实在太严重了,隐形眼镜的度数差平时没啥影响,到剧场这种弱光环境就被体现得特别明显,即使坐在一楼也不敢保证自己能看清字幕。但是这一次我终于反应过来,其实可以先做个功课预习一下,虽然巡演的法语版没人见过,可这不还有英语版呢么,然后我搜了一下,就看见了25周年纪念演出。

我这个根本听不出来人家唱得到底怎么样的人,看完之后,觉得——这实在也是唱得太好了呀!这绝对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所有剧中,最能够打动我的一个,打动我的原因,是那些底层人民的呼喊与革命学生的宣言,简单来说,就是那些非常有革命性质的东西。

或许正是因此,我在看到法语版音乐会之后,心里升起的便是一种“这就对了”的感觉——相比英语而言,法语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它唱起来或许确实没有英语那样铿锵,然而因为原著是一部法国小说,以法国社会为背景,用法语唱出的一字一句,便奇异地有了种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契合感,觉得这些法语的歌声,领人仿佛顿时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那些场景,这些歌曲由法国人民唱出来,似乎更加贴近那股时代的浪潮。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小说中描绘巴黎人民,“你让他的歌适合他的性格,你看着吧!如果他唱来唱去只有《卡马尼奥拉》一首歌,他当然只能推倒路易十六;但你如果叫他唱《马赛曲》,他便能拯救全世界。”感谢《悲惨世界》的词曲作者,创作出了如此震撼人心的音乐。

去年我茫然地看了很多剧,有觉得好看的、不好看的、能够打动我的、无法引起共鸣的,但这一场,绝对是我去年看的所有演出里,最让我庆幸自己买了票、去了现场的。

当然客观来说,这场音乐会显然默认所有观众都知道《悲惨世界》讲了点啥,或者应该说,默认所有观众都熟悉英语版,知道会唱点啥,然后从本来三小时的音乐里挑挑拣拣削成两小时的时长,真的就是来开音乐会的,情节连贯性不是太好,对于“什么都不知道”的观众恐怕确实不怎么友好。

事实上我搜音乐剧的时候不止搜到了25周年纪念演出,有好心人分享了几乎几十年以来所有《悲惨世界》相关的视频资源,作为一个有仓鼠病的人,我把它们都下下来了(但是并没有都看)。会去看电影版也是出于好奇,好奇狼叔会怎么唱吧,虽然小戴说她看见狼叔就想到金刚狼,但是显然我对X战警的印象停留在了十几年前,上一部看的他的电影是《马戏之王》,我看《悲惨世界》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就成了《马戏之王》。我看《马戏之王》的时候还不喜欢看歌舞片,这张票是工会买的,买的IMAX,那阵子我几乎是个国外的电影都会去看看,所以如果不是工会让我们去看,我自己可能也会去看,但肯定不会为了个歌舞片买张IMAX的票。当时看完之后觉得唱得确实很好听,就是作为只有买一张票预算的活动,我更希望是另一个片子的票,不过到现在想想就觉得还挺感谢工会的。而相比《马戏之王》,《悲惨世界》电影版……唱得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儿,或者说音效合得不得劲儿吧……尤其是如果再拿它对比音乐剧。后来我百度的时候发现这可能是因为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导演非要现场收音的缘故,歌舞片现场收音……认真的吗……

这片子基本就是把音乐剧照拍了一遍,音乐剧没讲清的它照样没讲清,场景上本来应该比音乐剧有优势得多,可是因为唱得有点一言难尽,气氛上顿时就打了很多折扣,唯一看完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只有马吕斯对着空房间唱的那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而本来这整个音乐剧我最喜欢的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来着。

那时候我不认识小雀斑,只觉得这个马吕斯长得也有点一言难尽,然后就把他完全遗忘了。直到今年过年前,我在微博首页看到有人转电影中《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片段,视频封面是小雀斑,顿时吃了一惊,打开一看马吕斯真的是他,就觉得……好吧我果然不认识他……

看完25周年纪念演出下载来的视频之后,我去淘宝上搜了搜买了张DVD,所以本来我并不打算去剧院看高清放映,觉得一样都是放片子,我干嘛不自己坐在家里看,非要花钱买张票呢。后来偶然看见黄浦剧场公益票的广告,因为他们现在公益票都是第一二排两侧座位,不会给张最后一排靠背笔直在墙上的位子,脑袋一热还是买了,还顺手一起买了张歌剧《魔笛》的票。去看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吃饱了撑的,明明我有碟片,为什么非要穿过黄浦江出门来看呢。而且我国观众这种随时随地永远都会有人迟到的毛病真的挺讨厌的,当天开场之后半小时内都不断有人进来,前半个小时我光看他们摸黑找楼梯、扑台阶之类的去了,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直到半小时之后终于没人进了,才终于能专心于放映内容。这个放映是卡掉中场休息时间的,从开始直接放到结束,黄浦剧场的音响老实说算不得完美,但是真的安静去看之后,仍然很容易就能让人再次投入其中,看完之后我觉得我想回家再把它看上一百遍。

三天之后公司去泰国旅游,我在飞机上对着手机把10周年纪念演出给看完了。10周年和25周年,确实各有千秋吧,比较并没有意义,更让人愿意期待的是未来它能有更长的生命,能带来更多场的纪念演出。

今年我跟小戴开始商量要不要6月去英国纯属巧合,起初商量的时候我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很想去,因为除了大英博物馆,它似乎没有哪里特别吸引我,签证看起来又很麻烦(相比申根法签),而且也不想6月去,我觉得6月份有点冷,更希望选择7、8月。商量着商量着,就提到想去西区看演出,我说我想去看《悲惨世界》,过了两天忽然就看到微博上有人发,皇后剧院原版演出演到7月13日,之后剧院重新装修,会把转盘拆掉,以后只演25周年版本,顿时觉得——那我还是7月之前去看一眼吧……然后迅速地敲了日期定了机票,耐着性子排好行程、填完英签在线申请内容,并且——签证都还没办呢我就已经把演出票买好了。真的是全凭着对这个剧的热爱,做的这一切。我看剧看得不多,但是似乎也并不妨碍我说,《悲惨世界》恐怕真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音乐剧吧。也是挺巧的,如果是去年的这个时候说去英国旅游,我大概甚至不会把西区纳入考虑的行程范围之内,搞不好万一小戴说她想去看演出,票价贵的话我说不定还会试图叫她自己去,也真的是,很凑巧了的一个时机呢。


评论
热度(2)

大部分都是当初网易博客从好几个博客一键搬家以后自动同步过来的内容,主站请转道dfjq.net/wp

© 东方剑清 | Powered by LOFTER